您的位置: 首页 >菊园要闻>时事新闻>详细内容

【主题教育】调研手记 | 激励“跌倒”干部重整行装“再出发”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3-12-22 21:00 浏览次数: 【字体:

治病救人是一篇大文章,如果把执纪审查作为切掉病灶的“前半篇”,那么,对受处分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使用,就如同巩固性的后续治疗,是决定受处分干部能否真正康复的“后半篇”,这个文章该怎么写、由谁来写,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今年3月,我组建了调研课题组,立足“三个区分开来”“事后”这一环节,带领纪工委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充分运用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方法,广泛收集各方面信息,对十九大以来新区受处分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使用做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剖析了原因,形成了破题思路。

09420bd94a9c4de19ca70db68d576eed.jpg

调研中,我们发现,十九大以来,新区始终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但在受处分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针对受处分干部的心理疏导、教育帮扶、管理使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一定程度影响了受处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在访谈中,我们常常听到“感觉不如以前有干劲了”“心理压力特别大,总觉得抬不起头”“背着这个处分,即便过了影响期,也是一个污点”这样的话。我们明显感到,部分受处分干部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是很重的,心理疏导的缺失,让受处分干部难以摆正位置、直面问题,加之跟踪管理和教育帮扶职责的不到位,各职能部门缺乏长期持续的教育和管理,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壁垒,缺乏全链条式的教育管理机制,让受处分干部的评估和使用决策不准确或延迟,干事创业热情被极大削弱。

对受处分干部的教育管理,是监督执纪工作的自然延伸,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以鲜明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各职能部门的有效协同,通过明晰责任、制度联动,实现对受处分干部的全面管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受处分干部的具体问题,建立个性化的教育和帮扶机制是破题关键。

受处分不等于“红牌罚下”,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我们一手拿着“手术刀”、一手开着“治病方子”,必须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让他们重拾信心,焕发生机活力,变“有错”为“有为”,真心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通过长达9个月时间的调研,我们综合梳理了受处分干部教育管理和使用中应该把握的“全面”与“重点”、“惩治”与“帮教”、“日常”与“定期”、“事前”与“事后”四个方面的关系,同时探索了系列加强对受处分干部教育管理及使用的措施。首先是绘制“协同把脉”管理使用流程图。由纪工委专项研判、定性分析是否符合“三个区分开来”,如果符合,则由纪工委、组织人事部门、所在单位党组织会商综合梳理分析影响期内表现和鉴定意见后,出具书面意见提交党工委,由党工委组建专项考察组考察,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提拔任用。如属主观原因违规违纪的,由纪工委开展教育回访,综合影响期内的认识问题态度、配合整改情况、工作表现情况后,出具书面意见提交党工委后进入干部正常管理使用程序。然后搭建了“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平台。协助党工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受处分干部教育管理和使用的实施意见(试行)》,通过建立由纪工委、组织人事部门、所在单位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政策联动,确保受处分干部管理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提出实施“分类分层”教育疏导策略。针对不同类型和年龄层的受处分干部,细化管理策略,按照其个性化需求和处分原因,提供阶段性的教育计划和发展建议,定期组织开展谈心谈话,制定反馈机制,帮助边督边改。纪工委做实做细个性化教育回访、针对性疏导教育、拓宽疏导方式,帮助受处分干部调整心态、振作精神。

通过调研,我们思考、探索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着力为新区干部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的实践经验,我也将继续监督和推动各项举措的落实,确保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有效激励受处分干部重整行装“再出发”,为构建和谐、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而不懈努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