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努力拼搏的“她”
在科学的殿堂中,女性科学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创造力,为人类的科技进步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像熠熠生辉的星辰,在科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们的故事,充满了挑战与坚持,也充满了智慧与勇气。她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科学的领域中闪耀着独属于她们的光芒,展现出无比的价值与力量。
朱美萍是位于嘉定菊园新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授权专利40项,第一发明人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她主要从事激光薄膜技术研究。她和团队围绕突破强激光核心薄膜元件的瓶颈技术,开拓了多界面调控强激光薄膜元件研究方向,攻克了米级尺寸薄膜相关的多项科研难题,大幅提升了激光薄膜的综合性能,研制出多类强激光薄膜元件,成功应用于聚变激光和超强超短激光等装置,强有力支撑了相关强激光装置的稳定运行与技术发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于1964年建所,其薄膜光学试验室是中国第一个从事激光薄膜的团队。朱美萍在2003年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系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上海光机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她从导师手中领到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研制一款薄膜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经过近2年的系统调试与程序迭代,这款系统终于完成。
有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外的同行直言不讳地告诉她:“你们做的是我们十几年前做的。”这句话既让她清醒地认识到了差距,更激起了她的好胜心。她默默下定决心要赶超对手。在她的三位导师——范正修老师、邵建达老师和易葵老师的指导下,不断钻研、改进技术,几次在国际竞赛中取得最佳结果,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研制米级尺寸的偏振薄膜元件,是摆在朱美萍和团队面前的一个难题。国际上,米级尺寸的偏振薄膜元件与普克尔盒组成的光开关被誉为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七大奇迹之一,但由于西方对我国禁运大于500毫米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元件,走自主研发之路势在必行。“激光薄膜就像激光装置的血管,1米尺寸的激光偏振薄膜对厚度的要求相当于要求从上海到北京大概1000公里的航程里,飞机上下颠簸不能超过2毫米。”朱美萍说。可见,这项“卡脖子”技术完成难度相当大。依靠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她和团队攻克了偏振薄膜元件膜层龟裂的难题,研制出了比肩国际一流水准的高功率激光光学元器件,为我国高功率激光装置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朱美萍认为,做科研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科研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并且始终相信付出了,就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所收获。未来,朱美萍将继续在激光薄膜技术领域发光发热,贡献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