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菊园要闻>时事新闻>详细内容

70年学术难题获突破!这项研究迎来新进展

作者:汤辰霞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4-09-06 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玻璃作为一种可回收材料,其耐腐蚀性能直接关系到其回收再利用的效率和环保效益,深入研究玻璃腐蚀机理有助于开发更环保的玻璃材料。

图片

近日,位于嘉定区菊园新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与光电功能材料部在玻璃腐蚀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腐蚀层中凝胶层形成的新机理,该机理解释了70多年以来学术界在玻璃腐蚀机理研究中未能达成一致的关键问题。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对于其在生物、光学以及核废料固化等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深入理解玻璃的腐蚀机理是实现其化学稳定性调控的前提。” 研究员任进军介绍,本次研究通过多种先进的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全面解析了玻璃腐蚀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原子尺度上的结构变化。

“70年来的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玻璃腐蚀层中凝胶层的形成机理上,特别是关于凝胶层与玻璃相之间界面附近化学浓度突变的起因。”研究员任进军说。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玻璃内部的凝胶层和水合玻璃层中,由水导致了显著的玻璃网格结构差异,也因此导致凝胶层与玻璃相之间界面附近化学浓度突变现象的出现。

“这一新发现将推进对玻璃腐蚀机理的理解。”研究团队表示。据介绍,研究玻璃腐蚀机理有助于提升高科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玻璃在高科技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智能手机屏幕、太阳能电池板等,这些产品对玻璃的耐腐蚀性能都有极高要求。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