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嘉定科创核”又一成果登上国际顶尖期刊
位于菊园新区“嘉定科创核”区域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欧欣研究团队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Tobias J. Kippenberg教授团队合作,在基于钽酸锂异质集成材料及光子芯片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光学频率梳是一种特殊的激光光源,它就像一把梳子一样,可产生等间隔的光学频率,是当今激光与时间频率的前沿科学,相关技术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过去20年间,光学频率梳推动了精密光谱学、光学测量技术、量子精密操控、光钟等重要技术的发展。
早期的光学频率梳系统体积大且成本昂贵,如何将这一技术在芯片尺度上实现,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EPFL团队,前期共同构建的钽酸锂集成光子材料与工艺技术,成功实现跨度超过450纳米、谱线超过2000条的集成电光频率梳。
“与传统技术对比,这项新技术不仅将器件缩小至1平方厘米内,同时将谱宽拓展了4倍、功效提升了16倍。这为下一代多光源相干通信、芯片级光谱学和超低噪声毫米波合成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欧欣研究员介绍说,研究团队孵化的公司正在推动钽酸锂异质晶圆研究成果的工程化量产工作,“量产后将为高速光子通信、星间精密测量及数据中心提供核心产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