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党建工作如何开展?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中,上海硅酸盐所给出了样板
科研院所内高水平科学家的思想工作、党建工作怎么开展?应对当代科技变革与挑战,如何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日前,在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给出了样板。其党建创新案例《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创新向导与思想航标》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设立的“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专题页面的事业单位党建”案例展示模块中进行了专题展示。
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前身为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其源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84年确立现名,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国内一家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所,承担着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职责使命,单位发展定位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机构。所内现有职工770人。其中,院士4名,正高级职称123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后63人,博士学历337人,硕士学历168人,党员382人。学科门类齐、分化细、专业强,学历高、职称高、党员比例高,行业高技术特征明显。
作为一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始终牢记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指示要求,积极探索在科学家中推行有效的思想建党,持续深入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专项行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以致用,学做结合,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引领者。
在传承老科学家精神方面,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凝练精神特质。该所结合党史所史学习教育,深度挖掘了周仁、严东生、殷之文、李家治、郭景坤、丁传贤、江东亮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施剑林、董绍明新时代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凝练成老科学家牢记使命、薪火相传、不畏艰险、敢于争先、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精神品质,进而汇集成科学家精神的数据库、形象群。二是建设精神基地。依托研究所陈列室,该所通过增添展陈,完善“科技报国、材料筑梦”党员教育主题基地,从中另辟330平方米空间,作为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集中展示了研究所1928年以来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生涯与奋斗历程;同时开设网上展馆、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科学家精神宣传专栏等,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今年5月30日,研究所基地成功入选国家七部委联合认定的140家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三是组建宣讲团。牵头组建“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红色队伍,打造以研究员、副研究员、科技骨干、青年学生为主体,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结合的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把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周仁、严东生、殷之文、李家治、郭景坤等老一辈科学家感人事迹,新时代科学家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背后鲜活的故事作为宣讲的重要内容;以“东生讲坛”“未来论坛”“青年学术沙龙”“三会一课”为载体,采用主题报告、沙龙座谈等形式,营造学习榜样、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人才良好氛围。四是系统学思践悟。通过制定传承老科学家精神专项方案,组织党委理论中心组和支部“三会一课”集体学习,参加科学家精神报告会、老科学家铜像揭幕仪式及清明追思会、“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会及观看情景剧,组织青年向老科学家写信活动,开设老科学家精神专题培训研讨班,组织党员走访参观老科学精神基地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同时,全所党支部还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以新老科学家为榜样,主动对标,寻找差距,自查不足,整改提高,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于科研生产实践中,与具体岗位任务相结合、与科研创新发展相结合,与核心技术攻关与破解“卡脖子”难题相结合,始终坚守与弘扬爱国、创新的主基调、主旋律。
在此基础上,研究所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培育滋养科学家精神的良好生态环境。在人才激励和项目支持方面,出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优秀青年支持计划管理办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支持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将资源向埋头科研、不计名利的一线工作者倾斜;在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类与目标导向类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在人才评价方面,坚持“破四维”和“立新标”并举,制定《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技创新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人员学术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以所内科学大家为榜样和标杆,推动科研诚信、作风学风建设;在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成立了以对标老科学家冠名的突击队和党员联合攻关小组,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攻坚克难。
值得一提的是,受此影响,广大科研人员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气神,积极投身战“疫”大考。据悉,今年3月以来,上海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广大科研人员以老科学家为榜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心践行科技报国,逆向而行,抢时间、保进度,统筹安排,协同作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创新推出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以超常思维实现科研攻关不掉线、不断档。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任务、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材料研制、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成就。疫情期间,除值守在研究所嘉定科技园区的党员外,另有300余名党员、群众主动在社区报到,组建临时党支部2个,党员突击队3个,投入抗疫2753人次,服务时长达7000小时,上海地区有70多家社区居委向研究所发来科研人员在社区支持抗疫的感谢信,还有社区同志赶来研究所专门致谢。抗“疫”大考中,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强大的抗疫力量,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抗击疫情,身为国家队、肩扛国家责、心系国家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的坚守、责任与担当。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社联合举办,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基层党建创新”为主题,面向全国开展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全国共有757个党建案例入选,其中,事业单位党建案例共有71个入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科学家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激励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思想航标。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上海硅酸盐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寓知于行、知行相长,踔厉奋发、勇于创新,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