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新民晚报》:守护最后的火种 沪郊非遗传承人一瞥
今天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乡间土路尽头、小巷通幽之处,悉心寻找那些植根于沪郊大地历史文化沃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品类丰富而独具韵味,无一不展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传承百年的文化认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非遗项目正从我们的视线中淡出,甚至濒临失传。探访“最后的坚守者”,让这一颗颗散落民间、蒙尘已久的文明之珠再一次绽放光彩。
乡野田头,一条青龙起伏舞动,嘉定菊园新区的“小青龙舞龙会”送来吉祥寓意
嘉定:小青龙传承人奚松林期待年轻人舞起“小青龙”
乡野田头,客堂宅前,一条青龙起伏舞动,双目炯然有神,口含一颗红珠,龙须随风轻摆,嘉定菊园新区“小青龙舞龙会”送来吉祥寓意。
作为传统民俗活动,舞龙、舞狮风靡各地。不过,与常见金黄、赤红等浓墨重彩的配色不同,“菊园小青龙”身披青色土布制成的龙衣,看上去素雅而质朴,与身着艳丽外衫的舞龙师们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小青龙”历史悠久,源起清朝末年,最初是嘉定东门的一支龙舟队。当时,有位蒲姓老夫人酷爱观赛,每逢开赛定去庙里祈福,后来她身染重病,无法出门观看河里的龙舟赛,其子便请人扎出一条地上的“小青龙”,通过表演以博母笑,尽份孝心,舞龙随之在嘉定流行。
“最多的时候,一个村就有10条龙!”老人回忆,当时舞龙仪式颇为讲究,以旌旗、锣鼓为先导,请出龙身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乡民们则会准备好喜俸,在家门口迎接。嘉定“小青龙”还独创了龙摆尾、蛟龙漫游、头尾齐钻、龙头钻档子等动作,活灵活现、深受喜爱。
然而,伴随娱乐活动丰富,舞龙已经不再稀奇,观众市场逐渐萎缩。目前,整个菊园新区只有两条龙,舞龙人的平均年龄也在65岁以上。同时,小青龙的制作纯手工、技艺繁、耗时长,更加处于后继无人的濒危状态,亟待保护。
“经济效益低,以竹编为生的手工艺人凤毛麟角。”非遗传承人奚松林边比划边介绍,要先将蔑竹洗净、晒干、劈开,编成7个椭圆形筒,在各边糊上透明油纸,拼接即成龙身,龙头、龙尾则凸显个性和创意,最后用青布将头、身、尾连结。“完成一条龙,通常需要七八个人,耗时半个多月。”
“进校园、进社区多是展示表演,很难深入体验实践。”不过,令奚松林惊喜的是,近期菊园新区计划与上海工艺美院合作,组建“小青龙舞龙会”大学生社团,邀请“老法师”授课,传承扎龙、舞龙等记忆中的民俗。( 记者 范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