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城市数字化治理和转型绝非传统信息化系统建设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2日电(记者李荣) 如今,国内大中城市都在推进数字治理和城市数字化转型。在12日召开的上海菊园科技创新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城市数字化治理和转型,绝非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应围绕区域“智慧小生态”,在互联互通中形成城市“数治”新范式。
中电科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波认为,城市治理的数字化,绝非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因为“我们已经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城市运行事件的发现源是“神经元系统”,是数据的产生端,核心是计算(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作抓手是数字体征。
他说,应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以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以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以治理数字化营造新环境,强化技术突破、应用牵引、底座支撑、数据赋能、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像上海这样城市的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努力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 而大城市的“数治”新范式,需要以区域“智慧小生态”为“细胞工程”。
上海嘉定菊园新区“15分钟智慧生活圈”已形成雏形,区域内的智慧运动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上海率先探索的基于园区数字化场景的AI社区运动公园;上海嘉定第一座体育主题公园——北水湾体育公园也完成了智慧升级。
专家认为,像菊园新区这样的“智慧小生态”工程,应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并且与城市的“智慧大生态”有效衔接。同时,应该关注相关的几大问题:
——数字化转型技术要切实为民、服务数字经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专攻于科研而非产业的院所、高校,都对这个环节的实践有迫切的需求。如何解析技术成果转化遇到的壁垒、打破这样的壁垒、加快产学研的融合,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尝试。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网络的互联互通,数据是否安全、网络是否安全、功能是否安全、智能是否安全,这些新课题,使得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泛化”。需要研究内生安全技术,从本质上解决安全问题,助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既要踏实为民谋福利,也要在数字经济中面向企业提供红利。数字化技术需要在“toC”和“toB”中寻找平衡,更为有效地为企业赋能。
——网络发展与数据的流转,造就了灵活动态的云技术。实验室数字化是云技术体系中的新型技术理念,在体验、技术、生态、组织方面皆有创新。实验室如何数字化、数字化的实验室如何运作,也将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