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你做对了吗?
随着中医药保健、治病作用的普及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中药虽苦和较为难喝,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吃中药来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那么问题来了。中药到底该这么煎才能发挥出它最佳的药效呢?除非医生特别关照,一般都是如此:
煎药器具的选用
以砂锅为好(材质稳定,导热均匀缓和)。
此外,也可选用陶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器皿。
其他例如铁锅、合金锅、铝锅则不适合。
煎药的加水量
加水少了,药物煎煮不透。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服药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质地疏松的药物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吸水量小。例如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一般的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准。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但实际操作中很难精确控制最终的药量多少,我们可以采用“文火”、“武火”的方法来调整水分蒸发。
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前浸泡:因为现代中药都使用饮片,也就是炮制过的干燥品,所以药物在煎煮前一般要浸泡,这样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半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小时。但要注意哦,冬天可以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2、煎煮次数:实践证明,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文火水份蒸发较慢。武火水份蒸发得较快。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这点很难机械地做出规定,可以根据患者平时的饮水量来机动掌握。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两次服用。儿童及老人也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服用方法。
特殊药的煎煮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个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覆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覆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 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一般单独用少量淘米水或者黄酒浸润,再隔水蒸化,服用时兑入药液,也可以粉碎后用热药液融化后服用。常见的有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土豪请随意)。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或者不溶于水的药物,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湿润后直接吞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炮山甲粉等。